工商管理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指的是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价值观 |
“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
富强 |
物质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共同富裕 生产力标准 勤劳致富 综合国力 基本国情 中国梦 等等 |
民主 |
民主集中制 制度现代化 生存权 发展权 言论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等等 |
文明 |
人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 社会秩序 国家软实力 国民素质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工匠精神 公序良俗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风尚 等等 |
和谐 |
真善美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依道而和 等等 |
自由 |
集体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意志自由 行动自由 政治自由 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 集会自由 结社自由 游行自由 示威自由 等等 |
平等 |
社会平等 人格平等 众生平等 权利平等 公平正义 经济平等 政治平等 文化平等 机会平等 等等 |
公正 |
起点公正 过程公正 结果公正 程序公正 社会公正 等等 |
法治 |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权利意识 责任意识 纪律意识 等等 |
爱国 |
爱祖国 爱人民 爱家乡 爱学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等等 |
敬业 |
热爱劳动 热爱工作 热爱岗位 职业道德 等等 |
诚信 |
守信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 谦逊 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 等等 |
友善 |
包容 协作 团结 尊重 和气 宽厚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等 |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在此,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