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学院“乡村振兴·数智践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校团委组织下,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开展助农探索社会实践活动。
在马关县农业和科技局会议室,马关农科局杨恢副局长、马关县团委办公室熊应翠主任等一行七位领导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座谈。会上,几位领导介绍了马关县种养殖的情况,以及有待突破的问题;针对相关需求,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向各位领导汇报了从引进中草药深加工技术、电商直播推广、赴滇合作资金等方面的设想,并建立了后续工作群。
团队一行来到大山深处阳治成村的村民家,村委何书记和村民们向大家介绍了本地特色农产品——红果参。她们说,在各级领导支持下,不仅有效种植面积增加了,还在产品标准化、溯源、分拣、线上线下展厅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从而实现亩产收入翻番,很多村民家中还盖起了楼房。
在马关县青年创新创业协会的服务站,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与戴洪平会长交流了特色农业市场推广思路,并探讨了“草果、砂仁等农业经济作物的品种选育、示范推广、线上展厅等平台搭建”。
“在马关供销超市,团队负责人王玺皓同学亲自做起了主播试运营,团队队员们在直播间向粉丝介绍马关的农产品和文旅项目;并融合团队原来创业项目——安农致远平台,进行农特产展示、平台导流、品牌赋能,让其贡献流量,一起为马关农产品开拓市场。
了解到当地情况,创业团队指导老师带领团队深度融合学校悠久历史和学院特色专业,创造性地提出建议“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从而将边疆少数民族的很多资源发掘出来,进入村集体进行资产化;然后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激活原来沉睡多年的资源,实现其资本化;未来,再通过他指导的创业团队嫁接,能间接地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证券化;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能享受到全球资本市场带来的红利。
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王玺皓参照其在学校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分析“数智践行”的内涵和意义:“生产智能化,过程数字化”。让边疆各民族人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过程数字化”,让边疆的生态有机产品能走出大山,走进大众视野,让城市居民了解到食物的生产过程,放心享受大自然的盛宴。
团队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认识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我们创业项目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未来借助互联网技术心系边疆,链接边疆,实现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在马关县团委的指导下,工商管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和当地干群的一起努力发掘出更多的优势,将充分利用好原有资源,不断加强与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联动,化资源为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中寻找发展当地经济的新引擎;为师生们提供现实教材和实践平台,架起边疆少数民族和高校之间的桥梁,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全面发展。